*分辨能力和物镜景深是根据基准波长λ=550nm计算得出的值。
1、物镜标识
M:明场,使用同轴明场照明;
Plan:平场,校正场曲,视场平坦;
Apo:复消色差,物镜对红、绿、蓝同时进行校正;
10X:放大倍率10倍,带X表示要与镜筒透镜配合才有效;
0.28:数值孔径;
∞/0:∞-成像在无穷远处,0-覆盖差为0,即不使用盖玻片;
f=200:匹配的镜筒透镜焦距为200mm
2、放大倍率
被观测物体通过显微物镜在焦平面上的成像大小与物体实际大小的比值。本产品是无穷远物镜,放大倍率是配合焦距200mm的管镜的数据。如使用其他焦距管镜,放大倍率需要重新计算。(计算方法,见兼容管镜焦距)
3、数值孔径
其定义为NA=n×sinθ。其中n是镜头工作介质的折射率,如果是空气中,n就是等于1。θ就是光进入镜头时最大孔径锥角的一半,NA表征了光学器件收集的物体发光的范围和分辨能力。
4、工作距离
显微物镜机械端与试样表面的距离。
5、焦距
物镜焦距与放大倍率对应。焦距大的物镜放大倍率小。
6、波长范围
物镜对波长范围400~700nm的可见光优化,使用照明波长应在此范围内。
7、焦深
即焦点深度,使用显微镜时,当焦点对准某一平面时,在此平面的上下一定厚度内,也能看清楚,这个清楚部分的厚度就是焦深。

图1:齐焦距离,突出螺纹长度和工作距离

图2:焦深
8、出瞳直径
出瞳是限制出射光束的有效孔径,出瞳直径是孔径光阑被后方光学系统所成的像的直径。
9、分辨能力
能被分辨开的两个物点之间的最小距离。
10、兼容管镜焦距
所标注的放大倍率需要配合的管径焦距f=200mm,使用其他焦距的管镜,放大倍率会改变。
实际放大倍率 = 物镜放大倍率 × 管镜焦距 / 200mm
11、视场
传感器采集到的观测范围,使用不同尺寸传感器,视场不同。

图3:像圆与不同尺寸传感器获取的视场
12、突出螺纹长度
螺纹安装法兰面到物镜前端机械面的长度。
13、安装螺纹
M26X0.706,不同厂家采用不同螺纹,注意兼容性。
常见物镜螺纹尺寸:
|
厂家 |
接口尺寸 |
齐焦距离 |
管镜焦距 |
|
|
主要 |
其他 |
|||
|
Sunny |
M20.32×0.706 |
M26×0.706 |
45mm |
正置180mm倒置220mm |
|
Olympus |
M20.32×0.706 |
M26×0.706 |
45mm |
180mm |
|
Nikon |
M25×0.75 |
|
60mm |
200mm |
|
Leica |
M25×0.706 |
|
45mm |
200mm |
|
Zeiss |
M27×0.75 |
M32×0.75,M20.32×0.706 |
45mm |
164.5mm |
|
Mitutoyo |
M26×0.706 |
|
95mm |
200mm |
14、齐焦距离
螺纹安装法兰面到焦点的距离,即被观测物体表面到物镜螺纹法兰面的距离。













































































































































































































































































电光Q开关.jpg)














































